Page 42 - 羅布森手扎書 - 2021
P. 42
時代更迭新媒體
資金流失 作者電影苦尋出路
▪解嚴後資金流失:90 年代初期,解嚴後台灣商業電影資金投向香港
與中國,中期有線電視系統合法化,資金轉投向有線電視經營電影
及娛樂頻道,進一步打擊電影市場,到末期台灣電影產量已低到近
個位數,票房平均不到百萬的境地。
▪作者導演獨撐大局:少數有能力持續籌拍的團隊,即是有能力自籌
資金或得到外國投資的導演與製片,這也來自新電影時期培養的作
者電影精神,輔導金制度則勉強維持國片質量。
▪解嚴後社會氛圍與代表作品:台灣社會存在省籍情結、族群與國家
認同等深刻議題,作品《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(楊德昌導演,
1991),以及《超級大國民》(萬仁導演,1996)等均為代表。另
一趨勢,是在風格上力求創新,如《暗戀桃花源》(賴聲川導演,
1993)結合舞台劇與電影。
2
3
1
4
圖 1 ︱《超級大國民》電影海報︱ http://nightcats.blogspot.com/2017/03/0426.html
圖 2 ︱《牿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(楊德昌導演,1991)︱ https://reurl.cc/VXYYXZ
圖 3 ︱《超級大國民》(萬仁導演,1996)︱ https://tavis.tw/files/13-1000-17239-1.php
圖 4 ︱《暗戀桃花源》(賴聲川導演,1993)︱ http://www.pwshop.com/portfolio-cht/movie-cht/ 暗戀桃花源 /